首次国奖!我院学子在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荣获全国银奖

期次:第96期    作者:大学生记者团  薛迎霜  莫小巧  倪昌丽   查看:172

“既然选择了,便要付诸行动,真正热爱,不只是为了获奖,更是想在参赛时检验我们的学习成果。”近日,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竞赛在北京理工大学落下帷幕,我院创业团队的参赛项目《建筑工程智能BIM放样机器人》在33万余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了全国银奖的好成绩,是全省唯一获得该项赛事国家级荣誉的民办院校,实现了学院在创新创业上的重大突破。

热爱传承心相印,三年磨砺结硕果

“我们这个团队已经是第三代了,前面也一直有着优秀的学生们在创新,不断更新项目的技术、内容。”项目指导老师张婷婷在介绍团队时提出“传帮带”一词,张老师说:“我们是在热爱中相遇,在坚持中相知,在担当中相伴的队伍。”这次代表学院出征比赛的是第二代团队队长周航和第三代团队队长程飞扬。据悉,此创业团队共有13名成员,他们大多来自学院青年创新发展中心,从干事到部长,彼此慢慢熟络,开启新一代的传承。

该团队的队长程飞扬介绍,团队自主研发并制作了一款建筑工程智能BIM放样机器人,自主研发了整套放线机器人系统,主要包括:一款移动放线机器人,一款放样数据自动提取软件,以及一款WEB端操作软件,能够完成直线和任意曲线的放线工作,精度达到±2mm以内。整套系统,适用室内外多种场景的放线作业,填补了目前国内自动化放线领域的技术空白。团队指导老师张婷婷表示,当初想做这个项目旨在大力推广国家提出的先进建造设备和智能建造方式,我们通过调研,发现建筑业中非常重要的放线工作还停留在手工作业阶段,效率差,精度低,所以我们研发了这套自动放线系统。

2019年我院组建第一代项目团队“亿航创客”,队内成员都有着一颗搞科研的心,在彼此的影响下,整个队伍坚守初心,陆续参加了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连续四年的“挑战杯”和“互联网+”大赛,2019年、2020年分别荣获了省赛铜奖、省赛银奖的好成绩,2021年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首获省赛一等奖,2022年在“互联网+”获得省赛金奖和“小挑”的国赛银奖。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从2019年便开始由“亿航创客”的研究生学长带领本科大三学生,再由大三带大二进行传承学习,不断迭代实现更大的突破。在此期间,指导老师协调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将每个人的长处发挥到最大可能,帮助着每一个团队统一思想,步调一致地向前走。

行而不辍,恒必有成

在疫情的影响下,“挑战杯”的总决赛延迟到今年的三月份。对于这个项目,程飞扬团队从校赛到省赛,再经过全国两轮文本评审到终审答辩,最后到成绩公布,历时将近一年。由于战线拉得很长,整个团队的项目材料需要不断地修改,团队的同学们经常面临工作和学习的双重压力,身心疲惫。“我们会通过素质拓展、交流谈心、特长展示等活动加深彼此的了解,增进感情。”队员郑金诚说道,彼此间相互鼓励,调整好心态,齐心协力渡过每次难关。

一个项目的成功,离不开队友的帮助,更离不开自己本身的热爱。程飞扬说:“因为我对科研很喜爱,当真的想干科研的时候,我会投入我全部的精力,没有具体的时间明确的地点,有时一干就是一整天。”程飞扬从大一开始的无措,到慢慢摸索,并在学长的推荐下开始自主学习建模、编程等软件,每天11点寝室熄灯后,再继续学到凌晨,直到电脑的电量耗尽才休息。不止程飞扬是这样,团队的每位成员亦是如此。在备赛期间,团队成员会在每天下课后,集中在创业中心的办公室讨论,直到晚上十点以后南区的学生才匆匆离开,这个时间西区的学生陆续回到寝室。事情再难,他们仍会在自己喜爱的路上继续拼搏;时间再长,他们依旧会用行动证明自己的恒心;挫折再多,他们也始终坚守本心为梦努力。

携手前行,同心共筑创业梦

无论是指导老师还是参赛选手,晋级国赛后,压力也随之而来。张婷婷老师由于担心学生的准备情况,到凌晨一点还未入睡,凌晨四点就起来给学生们逐一发送消息,并不断跟进确认。程飞扬说道:“来到全国优秀大学生集聚的北京理工大学,看到现场诸多优异项目时,我倍感压力。但我不能放弃,冲一冲,搏一搏,才算真正努力。”面对这些压力,整个团队拧成一股绳,化压力为动力,一起冲击更大的舞台、更高的奖项。

对于记者问到的参赛需要具备什么能力,队员李辉这样说:“首先需要具备看相关文件的能力,捕捉真正需要的条件,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要融会贯通,这需要大家都有一定自学的能力;接着一定要坚持,在逐梦过程必然会有困难,但要学会克服,敢于突破,走出舒适圈;最后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真正热爱这个领域,把参赛当做检验成果的方式,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坚持收获心中所想。作为湖北省唯一晋级终审决赛的独立院校,我院参赛团队一路披荆斩棘,在“挑战杯”这个大舞台上展示了工程学子力新力行的院训风貌。全国银奖!这份佳绩不只属于一个人,一个团队,更是工程学生为学院赢得的荣誉。“我们对科研有着真挚的热爱,会继续在这个领域发光发热,为学院创新创业赛事添砖加瓦。”李辉说。